指点成金-最美分享吧

登录

目前基础教育课改的最新动态

admin 举报

目前基础教育课改的最新动态与课改

近日,记者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评估组专家一起,对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该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三年后,由于配套改革滞后,资金和师资力量不足,陷入了“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境地。据悉,这种情况在我国其他实验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从点到面:改革进入关键阶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核心内容是“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当年,新课程开始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的中小学进行测试。到2004年秋,新课程实验已经扩展到全国2576个县(市、区)。根据教育部的部署,2005年,义务教育初年级将全面进入新课程,2007年,全国普通高中将全面实施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将进入全面普及阶段。

2004年11月22日至26日,记者陪同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状况第三次评估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研究工作组,深入武汉市武昌区和应城市课改试验区,与基层教育部门领导、校长、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到学校教室实地听课,从而对该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深入的了解。

自2001年湖北省实施第一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到2003年,湖北省已有62个课程改革试验区。今年秋季以来,全省所有一年级、七年级学生全面进入课改,共计270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学生的34%。目前,和全国大多数试点地区一样,该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由点到面过渡的关键阶段。

调查显示,三年来,通过实验探索,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出台了一系列课程改革配套文件,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课程改革的管理体系。湖北省教育厅专门下发了《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及四个配套文件,以及《课程改革实验实施方案》、《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方案》、《“校本培训”工作的意见》、《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导意见》、《地方课程开发与学校课程开发工作指导方案》、《科学》等一系列实施方案。同时,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实验区建立了教材选择、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课程改革督导评估等多种制度。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实验区通过多渠道、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三年来,全省培训新课程教师约10万人,其中省级骨干教师1.5万人,组织研讨会200余场,编写各学科教学案例500余个,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师资保障。

三、全面实施国家课程,认真落实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初步形成三级课程格局。一方面,根据国家课程实施的要求,各实验区积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于2004年秋季在武汉市初一年级首次开设理科课程,探索综合课程教学;另一方面,loc

四、积极探索评估考试制度改革。在改革各实验区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些实验区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从过去的分数评价转变为年级评价,从单一的纸笔期末评价转变为以学生学习过程为重点的综合评价。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包括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纸笔考试评价在内的学生评价体系。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看到,各个实验区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更多,学生的提问和演讲更多,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在一些合格的城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已基本得到遏制。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和氛围正在各实验区逐步形成。

评价和考试制度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瓶颈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在各实验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逐步见效的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现有的评估和考试招生制度日益表现出与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成为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在各个实验区,评估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滞后成为教育主管、校长和教师反映最集中的话题。营城教育局副局长胡表示,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从基于以往升学率和中考成绩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基于办学水平、教师日常表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性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但由于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仍在发挥主导作用,分数仍是衡量学校和学生的标准,课改的评价标准未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由于课改综合质量评价缺乏量化标准,难以操作,客观上为课改的实施设置了障碍。

胡说,由于中考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滞后,入学率仍然是当今社会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学校不得不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中考成绩。胡以为例:1998年和1999年,市教育局尝试改革中考制度,改变以往按照中考成绩由高到低选拔学生的做法,将重点高中录取指标分解为乡镇小学。但在实施过程中,这种做法遭到了乡镇领导、学校和家长的抵制,最终不得不流产。

颍城东马坊初中一位姓周的语文老师在与记者讨论时表示,家长不了解学校根据新课程要求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为自己是“老师带学生去玩”和“胡子里的花”,不能给孩子的成绩和升学带来好处。所以家长对这些老师的评价很低,老师压力很大,内心很坚定。

湖北省教育厅近日对各实验区教育主管、校长和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中考制度、学校经费和条件、课程资源、教师编制、大班额和学校自主权”等6个阻碍改革实施的主要因素中,“中考制度”被教育部列为第一位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许金山表示,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新课程教材的选择是以县级决策为基础的。湖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实施以来,虽然各个实验区都成立了专门的教材评选委员会,但实际上教材的评选权并不在教育部门手中,而是在书记、县长等行政官员手中,教材的评选不可避免地存在行政统一的倾向。

同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材多样化,出版的教材目录大而全。由于教材的选择和分发存在各种利益冲突,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教材出版、分发部门和教育部门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采取不规范的行为,扰乱了教材的选择和分发秩序,新课程教材质量不尽人意。

以2004年秋季武汉初中生开设的《科学》课程为例。课程是华中师范大学等专家编写的教材,由武汉出版社出版。这套教材自2004年秋季投入使用以来,一直受到教育部门、教师和家长的争议。武昌区两道街中学,有老师反映教材中跳跃知识点太多,不系统。比如地理只有自然地理,没有人文地理。

湖北省教研室副主任石绍典在与教育部调查评估组专家讨论时说,武汉版《科学》教材在武汉全面使用,没有进行实验,反映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材选用上存在较大漏洞。武昌区教育局副局长徐惠根也对这套教材的质量提出了批评,并对有关部门行政命令式选用这套教材发表了不同意见。据悉,武汉版0103010教材是武汉市教育局为全市一年级学生统一选编的。

但在其他一些实验区,存在小学采用一种版本教材,初中采用另一种版本教材的情况,给学校教学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引起校长和教师的不满。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司司长彭水成表示,这主要是教材发行单位商业化的结果,“回扣多的就用”。

为此,教育部门有关人士担心教材选择和分发的不规范不仅不利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而且容易造成相关官员的腐败。“一本教材上去了,一群干部倒了”绝不是危言耸听。

教育工作者建议,针对教材选用和分发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各实验区成立的教材选用委员会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外,关键是教育部要引入健全、实用的教材选用制度,制定统一的教材选用标准,采用“准入制”进行教材选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杜绝目前教材选用中行政指挥、地方保护的倾向,扭转教材发行市场的混乱局面。

超级大班凸显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困境

由于资金、条件、师资、信息等多重约束,农村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难度很大,部分农村学校超大班现象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困境的典型反映。

陈颖东马坊初级中学校长李华斌

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司司长彭水成表示,农村学校出现大班主要是因为学校经费紧张,为了降低成本,保证教学,需要减少班级数量。这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农村学校新课程难以开展,效果大打折扣。

湖北省教育厅认为,资金短缺是农村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特别是随着农村学校实行一费制目前基础教育课改的最新动态,这一矛盾更加突出。根据湖北省教育厅的一项调查,2002年秋季,湖北省实验区一年级和七年级学生的费用比非实验区分别增加了26.81元和49.40元。但实行一费制后,增加的费用无法向学生收取,只能由学校消化,缺乏相关渠道。

应城市东马坊初级中学校长李华斌为记者算了一笔账:2004年秋季开学时,按照一费制,学校收取的平均学费是每个学生295元,除了每个学生135元的杂费,都留给了学校。学校自开学以来,除了正常办学15万元,偿还债务12万元外,已支付杂费30多万元。除了其他费用,学校账户也就两万多,缺钱。其中,为了进行新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费花费2万多元,设备资源投入2万多元。这些是学校今年的新支出。学校没有任何来自高层的资金,只能自己解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像东马坊初中,这个城市的农村学校情况比较好,有些农村学校到这个时候已经“熟而无米”了。

除了资金短缺、师资匮乏、培训不足、教学资源匮乏、信息不畅之外,这也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近年来,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低,流失严重,教师毕业生不愿意去农村教书,农村学校的教师老化严重。在一些学校,45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近一半,英语、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严重短缺。一些农村学校反映,由于教师人数少,学校不得不实行分班制,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能够胜任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越来越少,改革流于形式。而培训、教学资源、信息的缺乏,都与学校经费不足有关。

湖北省教育界人士指出,我国基础教育的大头在农村,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直接影响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目前,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既有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也有历史形成的。教育部要从农村实际出发,打造适合农村特色的课程改革模式,稳步推进,而不是门槛定得太高,鼓励年轻人,否则欲速则不达!

本文相关内容:

《外语考试》《学习论坛》《高考信息站》《中学生》《相关领导》《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考成绩》《行动计划》《相关责任人》《教育部》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任务 教育教学是什么

1.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一新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把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作为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证。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人才、教育的竞争。”教育对综合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综合国力的形成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各种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学生在中学毕业时要能够应对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挑战,不能落下一个孩子。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参与广泛经济领域的竞争,使他们成为有尊严、生活满意的公民”。英国1999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发展目标(精神、道德、社会、文化)和六项基本技能(沟通、数据处理、信息技术、联合操作、学习提高、问题解决)。日本将于2002年实施的新课程努力选择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和发展个性创造愉快的教育环境,并鼓励每个学校发展自己的特色。韩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1997年,强调以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1)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备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必备素质。(2)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3)课程内容更注重学生体验,反映现代社会和科技的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4)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力发展中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提高人民素质的迫切需要

中国已经确立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这对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必须建设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相继出台,标志着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1)面向所有人。

面向全民意味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关注几个“尖子生”。曾经有人问哈佛大学校长,哈佛大学自350年前成立以来,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哈佛大学校长回答说:“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6位美国总统,不是培养出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培养出美国500多家超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管理者。m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够在智力、道德和审美上得到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即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具有独创性、独立性和自由的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目前基础教育课改的最新动态与课改

(3)积极发展。

主动发展是促进学生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历,注重学生的主动发展,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存在诸多弊端,主要表现为“复杂、困难、偏颇、陈旧”。“复杂”是指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导致课程内容庞杂重复,有些甚至带有浓厚的繁琐哲学和形式主义色彩,不必要的形容词和名词的添加使简单的命题复杂化,难以理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难”是指课程要求太高,教材太难,某些学科的内容太深,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学生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偏”是指偏向传授知识,偏向考试科目,考试出偏题和怪题,以至于各科之间缺乏联系,忽视了基础教育的广泛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旧”是指课程内容过时,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脱离学生实际,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和科技、经济、社会进步。

纵观新一轮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现实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培养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国民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

标签: #目前基础教育课改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