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成金-最美分享吧

登录

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伦理研究

admin 举报

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伦理研究与新闻

论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

在灾难性事件的初始阶段,信息往往以碎片的形式出现,因此新闻媒体必须谨慎。首先,选择一个可信的信息源;其次,整合和判断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第三,指出信息来源,并将其发送给时间,以便采取后续行动。永远不要断章取义。

充分考虑当事人或相关人的感受,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尊重他们的隐私、情感和人格尊严;展示灾害信息对受众和社会的影响,避免过度渲染和消耗受众的情绪,符合公众利益;用编者按解释出版意图,引导舆论,避免误解。

无论媒体环境如何变化,无论灾难性事件如何不可预测,就新闻伦理而言,它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新闻工作中,贯穿于行业和从业者的社会他律和自律之中,从而完成灾难性报道的新闻伦理实践。

2018年4月12日,到访中国香港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就2010年造成8名香港人死亡的马尼拉人质事件向香港人正式道歉。道歉唤起了人们对八年前灾难的记忆。2010年8月23日,菲律宾马尼拉发生一起人质事件。当晚菲律宾警方与劫匪发生枪战,造成8名香港人死亡,7人受伤。在这起事件中,菲律宾媒体得知劫匪可以观看现场直播,通过现场直播发布了警方营救计划、政府不屈服于暴力的态度以及对劫匪弟弟的逮捕。最终,强盗们失去了控制,开枪打死了人质。

这一事件引发了媒体人的关注和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反思。在事件发生后的八年里,国内外发生了许多灾难性事件。今天,笔者再次探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问题,原因有三:第一,虽然我们不想看到灾难性事件时有发生,但是灾难性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研究仍然是时间敏感的;其次,随着全民媒介素养的提高,受众对新闻伦理的评价和监督必须纳入媒介行为规范的考量之中;第三,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给新闻伦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

新闻业的突出伦理问题

一些研究者从媒体的角度指出,新闻伦理是指媒体和媒体工作者为自律而制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规范。它从新闻界的道德标准发展而来,并积极寻求员工的高度道德和责任感。

一些学者从新闻业内外都指出,新闻伦理是新闻行业为适应新闻活动的特点,以及公众对媒体在新闻活动中应如何以及对舆论的制约而形成的自律规范。

在我看来,记者是人第一,记者第二。新闻伦理是社会伦理在新闻领域的延伸,是规范记者和新闻媒体的行业自律。

研究者添加了职业道德和普遍道德,得到了46个新闻伦理指标,包括真实性、及时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诚实守信、平等和尊重、同情和同情等。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上述指标总是在考验媒体和记者的新闻职业道德。

当灾难来临时,如大地震和重大交通事故,新闻媒体应该做的是在第一个时间获取和发布信息。如何获取和发布信息可能涉及新闻伦理问题,可归纳为三类。

一是真实性。由于灾难性事件突然发生,现场一片混乱,记者获得的信息大多是零散的,只有部分是真实的。由于个人感情或描述上的错误,许多对当事人或证人的采访可能会偏离事实。或者,因为记者急于抓住突发新闻,他没有核实获得的材料,结果

第二,尊重的问题。许多媒体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会展示不恰当的内容,比如血腥和悲剧的细节;或者记者强行提问,让受害者讲述可怕灾难的故事等等,这些都伤害了受害者的隐私和尊严。有人认为这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是一场消费灾难。

第三是如何在两难中选择。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拍摄了这张著名的照片《饥饿的苏丹》,在他自杀之前,他一直饱受谴责。类似的场景可能不会重复,但记者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去哪里?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原则

在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渠道的新媒体环境中,许多非新闻专业人士扮演着一些新闻信息,尤其是灾难性事件信息的发起者的角色。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专业记者离开现场是正常的。一方面,非新闻专业人员在灾难现场记录并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具有极其宝贵的新闻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这些信息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虚假的。非新闻专业人员传播的灾难性事件信息对专业新闻媒体具有重要意义。更有价值的是研究专业新闻媒体是否、如何以及采用何种标准,以及背后是否涉及新闻伦理。

在新媒体环境下,专业媒体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可能会遇到的伦理问题包括:

真实性的问题。例如,利用社交媒体上未经证实的灾难性信息来抢劫时间

尊重的问题。例如,引用各方(受害者或其家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会暴露他们的个人隐私或损害他们的人格。

进退两难。例如,在微信朋友圈最近转发的一个小视频中,一名女子站在一座喷发的火山旁,滑倒并跌入岩浆。问:如果记者碰巧在现场,知道不可能救人,他能安心拍摄吗?无法验证此视频的来源。它可能已经被网民拍摄并发送到朋友圈。新闻媒体应该从互联网上播放这样的视频吗?如果它被播出,会不会受到新闻职业道德的折磨?

记者的个人身份。例如,如果媒体记者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发布灾难性事件和他们作为个人的个人观点,他们应该受到新闻职业道德的约束吗?

把握人文主义原则

处理好三种关系

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媒体应该有对策。关于新媒体语境下灾难性事件报道的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伦理研究新闻伦理,笔者认为,在概念层面上,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大原则,即以人为本,既要考虑灾难性事件中当事人或相关人的信息、情况和感受,又要考虑受众对接收信息的心理体验、理解和接受。

在操作层面,我们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

局部真理与整体真理的关系。在灾难性事件的初始阶段,信息往往以碎片的形式出现,因此新闻媒体必须谨慎。首先,选择一个可信的来源;其次,整合和判断从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第三,指出信息来源,并将其发送给时间,以便采取后续行动。永远不要断章取义。

当事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当事人或相关人员的感受,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尊重他们的隐私、情感和个人尊严。任何不尊重隐私和人格的新闻传播不仅会损害当事人的权益,还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二是展示灾害信息对受众乃至社会的影响,符合公众利益。如果对公众有警示作用,这是一个标准,但应该有选择地发布,禁止过度渲染和消耗观众的情绪;第三,用编者按解释出版意图,引导舆论,避免被误读。

记者个人身份与职业身份的关系。实际上,一些记者在报道灾难性事件时,一方面向工作单位提供稿件,另一方面在个人微博和微信上发布采访信息(包括工作单位未发布的信息)以及个人意见。鉴于这一现象,一些传统新闻机构规定,在网络世界中,记者的工作账户和个人账户不能混淆。

事实上,无论媒体环境如何变化,无论灾难性事件如何不可预测,就新闻伦理而言,它都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在行业和从业者的社会他律和自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新闻业,从而完成灾难性报道的新闻伦理实践。

(作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局中央电视台)

2019年新闻记者考试(2019年新闻记者证)

你确定你不再是关注了吗

决定

取消

原标题:《新闻记者》发布了2019年十大媒体伦理问题

2018年媒体伦理的基本特征

一是从国家层面推进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第四次修订发布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并不断出台相关措施。

第二,转型中的专业媒体不仅有像徐勇这样坚守岗位、各司其职、各司其职的标志性人物,还体现了主流的示范力量;突破道德底线和挑战道德底线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引起了专业人士的严厉批评,如“我尊重的新闻媒体不多”、“机构媒体的退化和崩溃”。

第三,媒体伦理主体多元化,权利责任不明确,纠纷频发。特别是,关注出现了政府事务新媒体职能越位和一些媒体利用批评性报道敲诈企业等问题

第四,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真”与“假”的界限越来越容易模糊,越来越多的人类判断和决策被转移到算法上,技术对人的操纵越来越多,这带来了有待进一步探索的伦理风险。

2019年十起媒体伦理纠纷

(一)《甘柴劣火》再次引用“洗稿”的争论

【事件】1月11日,微信公众账号《甘柴劣火》发表的文章《你》被财新网记者王质疑:“作为一篇爆炸性的文章,你根本不需要采访,不花任何代价,不冒任何风险,用得上。如果你支付阅读障碍,你可以制造爆炸。”王的批评引起了众多媒体同仁的声援,指责“有友”涉嫌“洗稿”。腾讯微信立即撤销了《甘柴劣火》的原标志和“友友鹿鸣”公开号码的原标志及奖励功能。

在这方面,《甘柴劣火》的作者、“友友鹿鸣”的官方人士黄志杰宣称,10000字以上的《甘柴劣火》是友友鹿鸣原创的,友友鹿鸣也是真正的原创公开号码。

【点评】所谓“洗稿”是指通过改变某些表达方式(句型、词汇、结构等),将他人(一篇或多篇)新闻作品的内容(事实或观点)转化为自己作品的行为。)。然而,洗稿作品的主题、观点和整体内容与其他作品非常相似。根据文章《甘柴劣火》,《萧蔷通信》通过万方的相似性测试,可以初步认定《甘柴劣火》存在剽窃和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山寨新闻发布会”采用“信息块”比较法,认为《甘柴劣火》的前五节主要来自财新的报道。《甘柴劣火》被财新媒体和很多媒体人攻击,这是没有根据的。

因为“洗稿”通过改变表达方式来避免侵权,所以很难从法律层面进行处罚。因此,不难理解,以写作为职业的媒体人与“洗稿”有着共同的敌人。围绕《甘柴劣火》的讨论无疑对达成“洗稿”标准的共识,规范平台媒体管理体制,增强媒体伦理的约束力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就《甘柴劣火》而言,许多讨论者也注意到版权保护和鼓励制作有价值的内容之间的平衡。他们特别指出,由于媒体无权采访和发布新闻,“有你鹿鸣”等。选择了整合新闻的运作模式来进行具有公共价值的讨论,这不应该是苛刻的。

在自我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迫切需要研究如何鼓励制作高质量的内容,规范言论的理性表达,促进公共信息的传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王思文和陈绚的观点值得关注:要对合理使用制度进行恰当的司法解释,首先必须为权利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讨论《有你的鹿鸣》是采用“洗稿”的方法,还是一个原始的总结,其实意义不大。毕竟,开放人民的智慧是有益的。在水流下

【事件】1月22日,微信公众账号“新闻实验室”发布的《搜索引擎百度已死》文章指出,在过去6个月里,通过百度搜索的结果中,有一半以上基本上都指向了百度自己的产品,尤其是“百度好”。“白家号”的内容包罗万象,质量令人担忧。

第二天,百度官方回应称:目前,百度搜索结果中白家好的内容不到10%。

鉴于百度回应“首页搜索结果”与“全站比例”的指责,上官新闻使用搜索热门词对百度搜索进行测试,返回的结果显示,50.3%的关键词在首页指向百度自己的网站,其中59.3%指向白家号码。

魏武挥认为,百度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流量分配器的角色,控制了人们所能看到的,同时也从流量分配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因此,百度应对分流内容承担“主要责任”,并加强审计。

[点评]百度抽走自己的产品似乎并不违反商业道德。像百货公司一样,把自己的产品放在显眼的位置以吸引顾客购买不是很常见吗?然而,搜索引擎的作用肯定不同于百货商店。正如杜俊飞所说:“搜索引擎,作为平台目前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一种应用工具和信息,实际上已经承担了平台新闻媒体和公共信息检索的功能。事实上,它是一种媒体,就功能和效用而言,它甚至比媒体还多。”从客户的经验来看,被认可为超级新闻媒体也是标题的应有之义。因此,可以说其应用属性并不完全是商业性的,还涉及到公共领域的合法性和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今天,随着搜索引擎塑造用户信息接收的顺序,新闻内容的重要性已经被“位置”所取代,“真相”已经被“顶级搜索结果”所重新定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度作为一个搜索引擎,需要关注公众的知情权和接近权,并以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伦理标准设计其算法原则。

百度对白家好的排水再次提醒我们,正视搜索引擎的“隐形霸权”,探讨搜索引擎伦理的建立,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三)《冠军之死在冷门》显示了轰动效应传播的危害

【事件】1月29日,微信公众账号“有才青年有限公司”推出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条引发了关注的热议。文章讲述了一个“状元”出身贫寒却为高考做出巨大努力的故事。他坚持道德原则,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最终因病过早死亡。文章采用了纪实的写作风格,并在文章的结尾宣称为了保护隐私,隐藏了真正的学校和主人公的名字。

“冷门状元”的真实性很快遭到网民质疑。对此,“骑士岛”在微博上评论道,“你的焦虑已经成为别人的商业体验。《毒鸡汤》的营销是不是由这种虚假的情感欺诈故事产生的?”

2月1日,“米梦”团队发出了致歉信,2月21日,“米梦”和“青年才俊”微信公众账户以及各大媒体的平台账户被取消。

【点评】文章《迷梦》一直因其真假“事实”和偏激的价值观而受到批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米梦是数字媒体时代的“交通之星”,是否有足够的流量是数字媒体经济成功和实现的关键。他们制造交通爆炸的最根本的方法是迎合观众,传播轰动效应。

感伤主义旨在刺激读者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唤醒,被认为是“传统新闻以诚实、准确和公平为基础的道德沦丧和价值体系的崩溃”。正如风起云涌的新闻评论所言,“迷梦”部的写作往往预先预测读者的心态和情绪,然后炮制出相应的情感补品。所有的情感、想法、表达,甚至他们想要传达的意思都缺乏最基本的诚实。它们要么被夸大、捏造、断章取义,要么就是哗众取宠。

《迷梦》已经停播,但我们可以看到,轰动效应在数字媒体世界的传播并没有减弱,甚至因为互联网的迅速普及,V甚至专业媒体也以这种方式,更受追捧。

(4)上海青少年跳桥自杀报道混乱

[事件]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发生自杀事件。据调查,跳楼者是一名17岁的二年级男生,经120人当场确认死亡。

很快,该事件的现场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大量专业媒体和自媒体报道了这一事件,并同时转发了视频。为了让读者看得更清楚,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截取了片段并做了动画展示。

在批评和提醒的声音下,一些媒体删除了相关报道和视频,但直到这篇文章写出来,许多媒体的跳桥自杀报道和视频仍然大量存在。

[点评]事件发生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公民与社会”节目组织了一场讨论。一位女性听众打电话来说:她碰巧和她的孩子处于一种轻微的冷战状态。她看了一个17岁男孩从桥上跳下来的视频,起初并没有当真。然后,她的孩子拿着她的手机走过来,让她看这个视频。她说:“我看到了,但还是不放心。”。但是当她抬头看着孩子时,她似乎从她的眼睛里读到了什么。就在这时,整个后背的毛都竖起来了。被邀请参加节目讨论的吴伟说:“我理解她当时的恐惧。”

对于自杀,国际媒体大多遵循一条一般规则:一般不报道自杀,也从不戏剧性地报道自杀。因为研究表明,媒体报道的自杀会导致实际自杀行为的增加。与自杀行为相关的图片会被易受影响的读者在诸如个人危机等负面情况下激活,并可能引发他们的自杀行为。

除了要警惕“威特效应”,我们还应该注意保护受害者家属的隐私,避免在报告自杀时再次伤害他们。然而,许多专业媒体和自我媒体并没有这样做。他们试图在跳下桥之前恢复青少年和母亲之间的冲突,甚至报道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对于一些读者来说,毫不畏惧生活而将媒体斥之为“用人的血吃馒头”,这并不夸张。

除了相关媒体报道的混乱之外,也许有必要问一下:当时现场的视频是从哪里流出的?恐怕这不再是媒体道德问题,但任何滥用权力和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调查。

刘案中的"利益集团新闻"

【事件】2019年4月,被告性侵刘的女孩刘在美国正式向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5万美元。

4月22日,此前从未发微博的用户“@明州便签”发布了两条视频,内容为“明州刘案晚宴视频曝光,该女子并未醉酒并主动跟进”;“仙跳真锤?明州公寓的视频显示,这名女子行为亲密,并邀请刘进入。这些未经确认和核实的视频已经直接成为许多专业媒体报道的内容。4月23日晚《南方都市报》甚至发表了《网传刘强东“明州案”公寓监控!匿名录音曝光女生向律师索要钱财》,报道称“南方记者收到一封匿名邮件,称有刘的律师与该女子的委托人谈判的录音”。《南方都市报》发布并翻译了这段录音。

[点评]对于相关报道,特别是《南方都市报》匿名提供的音频发布,曾在《南方周末》工作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娜伯格传播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方成成发表文章批评:“如果说一个不知名的小号手发布的视频没有经过验证,那就是机构媒体的堕落。”然后,作为中国最好的报纸之一,它直接发布未经核实的录音,这是真正的底线低。

数字媒体已经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一个麦克风”,所以“@明州笔记”可以匿名发布带有明显倾向性的信息。在美国学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看来,这种报道可以称为“利益集团新闻”。——制造新闻的目的不是传播信息,而是控制新闻流量和影响舆论。对于专业媒体来说,这类报道的基本原则是“新闻必须全面、均衡”,为公众呈现一幅公平、全面的新闻画面。然而,包括《南方都市报》在内的许多专业媒体,就像看热闹的“吃瓜人”一样,“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不知道是不是完整,也没有得到各方的回应”,以致“一个重要的媒体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某一方的喉舌。”

针对当前大变革中的专业媒体,有学者指出,市场化初期带来的巨额利润曾经支撑了中国记者的专业追求,也带来了行业的“冷静”。然而,数字化对媒体市场利润的冲击破坏了这种“平静”,商业焦虑已经构成了这一群体的主导情感体验。经常有没有底线的业务,专业媒体的业务焦虑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6)低俗文章的推广凸显了“新守门人”问题

[活动]6月6日,演员林志玲在微博上宣布与日本艺术家结婚。6月8日18: 00左右,新浪财经推了一篇来自媒体的文章《为什么说林志玲结婚是一次失败的IPO》《商业锐利目光评论》。手机推送消息页面显示一段文字:

林志玲结婚了。一个44岁的女人,让无数的亚洲男人产生了幻想,她的下半身膨胀,最终结婚了。更别说她的丈夫看起来有点可怜,只考虑到未知的成本和利益,林志玲的婚姻.

本文把林志玲比作创业项目,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人,所以“这段婚姻绝对是一次失败的IPO。”这篇文章的粗俗引起了网民的谴责。

新浪财经迅速删除了这篇文章,并于当天22点发表了道歉声明。

[点评]“揉热点”是提高网络传播流量的常用手段,《商业锐利目光评论》的作者很清楚这一点,而新浪财经编辑之所以选择推这篇文章,也应该判断这篇“揉热点”的文章能给网站带来极高的流量,即使其扭曲的价值观和粗俗的风格一目了然。

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伦理研究与新闻

“看门人”决定一个潜在的新闻事件是通过网关成为新闻,还是仍然不为公众所知。新媒体环境下,大量新把关人的出现,决定了把关人的内容、对象、关系、机制和作用。这些新“守门人”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甚至没有基本的媒体素养。在这种情况下,新浪财经发布的第一版道歉信没有任何意义,它的意义完全颠倒了。8月12日,腾讯发来一条视频消息,“山东省紧急情况部消息:台风李奇马已造成全省人员死亡,7人失踪”,成了笑话。可见的是“新守门人”的低级推送错误,类推,必然有更多的不可见,即对高质量内容的不合理拦截。

李普曼认为,媒体构建的“虚拟现实”决定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而这些“新守门人”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他们对社会认知的影响不可低估。

(七)暗访有不雅图片的按摩店和不当的暗访

【事件】7月27日,sctv新闻频道晚间节目播出了一则关于暗访黄河按摩店的报道,其中暗访者的下半身直接暴露在电视屏幕上。

网络上有很多转发和批评的视频图片。7月29日,sctv新闻频道道歉。

[点评]正如sctv在道歉信中所说,审计不严确实是此次广播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从媒体伦理的角度来看,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讨论。

在致歉信中,sctv表示,“虽然我们的初衷是通过舆论监督不良社会现象。”在这里,恐怕对所谓的“舆论监督”有一个误解。“舆论监督”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新闻学界提出的,并被党的文件和有关法律法规所采纳,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特征是党和政府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延伸,其核心是对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批判。这种报道主体的选择真的值得舆论监督吗?一些媒体同事也“不敢恭维”,因为报道中的“人物对话、场景选择和字幕显示”都带有很强的暗示性。这种表达方式不可避免地会让人觉得这个新闻是为了获取按摩店及其周边环境的真实信息,还是为了吸引眼球和抢流量?"

这一消息是通过突击访问报道的。对于暗访,新闻学术界一直主张尽可能避免,谨慎行事;然而,新闻从业者更倾向于支持来自转型社会的特殊背景的不事先通知的报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隐性采访的一些原则没有达成共识,例如,不能采用归纳式采访,不能在对非法和犯罪活动的暗访中进行“体验式采访”和“参与式报道”。尽管sctv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视频中的暗访是“告密者”,但他无法明确使用隐藏报道方法不当的责任。

(8)人工智能变脸技术的普及催生了“深度伪造”的风险

[活动]8月30日,一款名为“ZAO”的视频变脸应用在所有主要应用商店推出。由于变脸效果逼真,很容易伪造,而且收集了大量的用户手机号码、人脸识别特征等个人信息,引起了人们对个人隐私、内容版权、网络安全等问题的极大关注。之后,ZAO接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采访,并在三天后被下架。

[点评]中国ZAO主要引发了对侵犯用户隐私权的担忧,但从国际趋势来看,人工智能变脸技术的应用,更严重的威胁是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

2019年6月,美国众议院常设情报特别委员会举行公开听证会,讨论人工智能、媒体操纵和“深度伪造”技术对国家安全的挑战。根据听证会,对于一个潜在的严重的“后真相”的未来,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整个社会应该考虑如何处理它,并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德国政府还表示,人工智能视频变脸技术将从根本上削弱公众对录音录像真实性的信任,从而降低公共信息的可信度。一旦这项技术被用来操纵公众舆论,它将会给社会和政治带来巨大的风险。

对于媒体行业来说,深度伪造技术的普及具有深远的影响:深度伪造技术编辑“现实”对媒体记录现实和保存图像证据价值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图片”甚至“视频”中没有“真实”,各种事实要素被滥用;“深度伪造”对真实的人的身份进行双重或多重解释,这便于侵权,并可能煽动暴力、仇恨和冲突;“深度伪造”扰乱和改变了公共叙事,重组了新闻的线索和循环,增强了生产者操纵公共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能力;通过计算宣传和个性化的微瞄准工具,深度伪造可以带来

相关阅读

  • 怎么联系媒体曝光事件(中国重大灾难事件)
  • 企业伦理与职业道德(金融伦理与职业道德论文)
  • 两会属于媒介事件吗(媒介事件理论)
  • 数据调查(数据调查网)
  • 2019年新闻记者考试(2019年新闻记者证)
  • 大数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伦理研究据时代存在的伦理问题(大数据下的伦理问题ppt)
  • 美国延后华为禁令(8月19日美国对华为禁令)
  • 美国突然改口(华为事件最新消息新闻)
  • 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伦理研究
  • 标签: #新闻事件中的新闻伦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