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仔细看一看,貌似说得也没错,看看你朋友圈里的广告,几乎人手都有一个“代理商品”吧。如果你真想买点儿什么东西,其实不用逛淘宝、不用看京东,在微信朋友圈里逛一圈,基本就可以买到了。
所以,副业刚需这个事,究竟是怎么开始萌芽的呢?一件事情可以发芽,肯定是有适合它的土壤,副业刚需的土壤有哪些?
1、消费升级,固定工资不够花
这几年要说收入涨了多少吧,没有!但是消费观却是纷纷升级了。比如我读大学那会儿,真维斯、佐丹奴都是学生时代的“好衣服”了。如果可以买件艾格或者ONLY,那简直就上贵妇级别啦。
可是现在的标准呢?学生都看不上only了吧;曾经普通工薪阶层可望不可即的法国一线品牌鞋包、化妆品,那都是明星名媛才可企及的产品。但现在,月薪三四千的小白领化妆台,也许就有一桌子“贵妇化妆品”,LV\CHANEL也早就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家都想买“好商品”、“贵商品”,消费需求上去了,可是收入不见涨,怎么办?开发副业啊,没有副业就没有消费,副业刚需就这么“被迫”运用而生了。
2、产品代理渠道的个人化
当然有了副业需求,还得有好的进货渠道啊。以前普通人想拿到某款产品的进货渠道是很难的,只有“大商场”才有这样的资格,但现在各类商场平台想明白了,要提高销售额,就干脆把产品一一下放给个人去销售。
于是,返佣模式就应运而生了,各类品牌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返佣方式,另外像淘宝、京东等等综合平台也有分销返佣方法,这类方法成熟后,你就可以在朋友圈看到各类商品的售卖了。
信息化社会,如果你用点儿心,总是可以找到某款产品的进货渠道的,无非根据你的销售量,会有不同的进货价格,业绩好能多赚点,业绩弱的就少赚点,总归能让你赚到钱。总之,进货的渠道平民化后,副业刚需算是有了真正扎根的土壤了。
3、社交的多元化
什么?社交也跟副业有关系……可不是么。
要知道,我们平时都有日化、服饰、鞋帽、零嘴、水果等等日常消费。以往我们把这些消费金额都贡献给了商场、卖场、超市……养活了一大批销售人员。可是这些商场店的销售人员并不会“反哺”我们。
相反,换一种思维,如果我们把这些日常必需的消费都用于熟人之间的“社交”消费呢?比如从闺蜜A从事的副业中购买水果,从同学B处消费服装,从同事C这儿买些少儿网络课程…..然后你自己也代理一个日化品牌在朋友圈发起广告。往日的“熟友”们处于友情互动自然也从你这下单了,这样一来二去的,稳定了社交情感不说,大家的零花赚到了,国民GDP也上去了不是,一举三得呀。
从以上三条分析,副业刚需的确尤其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尤其在一二线城市30岁后的成年人中,他们既有极其旺盛的消费欲望,又有相当“窘迫”的资金压力。生活残忍,可又心怀希望,在做好一份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创副业,几乎成了必备的一条出路。
所以,焦虑如你,年过30岁后你是否可以找到了一份属于你的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