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成金-最美分享吧

登录

关注滴滴顺风车事件多方引领显主流媒体责任担当

admin 举报

原标题:多党领导主流媒体责任

8月24日,温州乐清一名搭便车者遇害,滴滴出行再次引起舆论关注。距离上次类似的悲剧发生只有三个多月。

在公众关注“温州滴滴事件”期间,我们可以看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不断发表意见,指出滴滴管理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促使其整改。同时,当地媒体也在寻找不同的角度关注这件事。

关注热点事件,媒体正确引导舆论

生命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受到挑战。“温州滴滴事件”虽然是个案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共性问题,值得思考和总结。《人民日报》首次在微博上表示,滴滴撞死的女乘客死于谋杀、推脱扯皮、相关机构麻木。随后,《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网络资本不能只有“资本思维”,表达了“平台企业是防止悲剧重演最重要的环节”、“互联网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监管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管控体系”等观点。

针对这一事件,新华社8月26日还发表评论文章《滴滴命案:每个“假如”都是滴血的漏洞》,问:滴滴的安全底线在哪里?文章认为,滴滴屡罚不改甚至屡罚反映出企业对安全底线和社会责任的漠视。监管部门不仅要寄希望于企业自身的整改,更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堵塞漏洞。

8月28日《光明日报》也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网约车安全风险需警企共管共控》,指出搭便车事故发生概率很低,但对于悲剧当事人及其亲属来说是100%的不幸。考虑到这是四个月来曝光的第二起发生在顺风车上的命案,这场悲剧显然需要更深刻的反思。

除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更多媒体也在尽力还原事件。其中《新京报》连续发表多篇文章,重温事件经过,与受害者家属、犯罪嫌疑人交谈,探究事件背后的未知细节。其系列评论,《在人面前,多少金钱都是微不足道的》等。充满了活力。

还有滴滴出行是怎么工作的?有哪些网络车平台可供选择?如何监管和规范交通部门?带着这些疑问,《南方日报》派记者采访了乘客、司机、部分网车平台工作人员以及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通过呈现包括滴滴在内的网车运营现状,为未来的网车方向提供参考。

《经济观察报》侧重于如何尽快将滴滴数据接入监管平台,如何接入监管平台可能会因标准不一致而影响监管效果。它有着独特的角度和客观的内容,让人读完之后对事件更深层次的内容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刘虹表示,在这起事件的过程中,媒体报道的关键词是问责。在事故责任追究上,传统媒体更有权威,可以对滴滴这样的大企业产生更大的舆论影响力。同时,来自媒体的事件越活跃,就越需要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这是传统媒体今天的一个重要功能。因为这样的事件往往一开始就令人困惑,读者需要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背后是什么?意义何在?及时回答人们的问题,有助于快速建立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促进问题解决,由外向内深入汇报

“温州滴滴事件”之所以被推到舆论漩涡,自然是大众对生命垂危的悲痛。从空姐案到乐清女孩案,只用了三个多月,已经不能用“意外事件”来解释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共工具,有责任记录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更有责任从外到内分析原因,推动制度问题的解决。”《济南时报》总编办主任邵宪庭表示,从媒体的关注来看,更理性地分析原因是很多媒体的共同责任。以《济南时报》为例,除了关注夜间打车的安全外,还质疑滴滴所谓的整改措施。在这篇文章中,它强烈质疑:为什么疯魔可以继续躲在骑手身上?为什么乘客保护机制不起作用?滴滴从一个女孩被杀到另一个女孩做了什么?一系列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温州滴滴事件”涉及民生,所以民生新闻在第一波报道中表现突出。8月26日《又一女孩遇害!滴滴顺风车咋整改的?》选择在首页总结网友意见。同时,打破常规的首页设计在朋友圈不断刷屏。“良心”的说法击中了大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一度位居微博热搜榜前列。

"在挖掘真相的基础上提供意见是紧急情况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钱江晚报》执行主编肖恩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在此次事件的解说机构中,《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一方面深入探讨了网车存在的管理问题,同时加强了建设性,将“如何共同构建网车安全运营体系”作为重要议题。《钱江晚报》在发挥本报评论员力量的同时,注重反映网友和专家的观点,做到了大众性和专业性的结合。同时组织法律、社会、媒体、公共秩序、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专家提出建议,集思广益。这些报道不仅反映了专业媒体的深度,也反映了主流媒体作为社会建设者的作用。

此外,《钱江晚报》出版的《参考消息》通过对比国外处理此类事件的方式方法,从监管、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该报还发了一篇长文质疑滴滴强奸杀人案:孰轻孰重?通过法律专家的回答,客观判断了滴滴在质疑之声中的客服行为。

"在这些关于水滴和风车的报道中,《让人滴血的滴滴:除了讨伐,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年第33期的封面报道《中国新闻周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宣海林表示,他的三篇文章包括对滴滴公司发展轨迹的全面回顾;深入挖掘滴滴发展壮大背后的资本力量,分析滴滴短时间内快速崛起背后的力量和监管复杂性;治理与监督的理论分析及建议。三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在简述“温州滴滴事件”的基础上,从公司管理层面给出了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监管和治理的建设性建议。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过剩的情况下,我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整理整合信息的能力。与其他媒体报道方式相比,《滴滴畸变》避免了对细节的挖掘,重点关注导致此次事件的管理层。对原因进行了梳理和深入探究,对这个管理漏洞背后的原因进行了重新探究。这个视角新颖,可以为我们提供详细可靠的信息,进行客观冷静的思考。”宣海林说。

警惕媒体,避免非理性传播

这样的重大社会事件,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报道都是为了警示世人,正确引导舆论,方便公众了解事件真相,引起社会反思。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媒体不尊重受害者的隐私,被滴滴杀害的女孩的照片和生活隐私都被贴在了网上。但是,由于一些媒体的帮助,人们产生了很多极端情绪,这是新媒体形式带来的现象,也有虚假的评论和内容。诚然,滴滴公司存在很多问题,但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防止这一事件再次发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而不是非理性的发泄愤怒。

“舆论自由需要限制。无论是平台还是自媒体,都要肩负起引导社会正确价值观的责任。不可能对热点事件进行异常解读。这会使公众忽视事件的核心本质,走上错误的道路。”宣海林说。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百度百家对部分作者利用滴滴事件炒作,让网络环境更加明朗,展开了专项整治。“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滴滴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将此事件视为国内消费降级的表现。传统媒体及时纠正了这种舆论偏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刘虹补充道。

相关阅读

  • 【新闻周刊】“甘朱事件”的制度性反思
  • 中国新闻周刊:警方通报滴滴乘客遇害案:警察三次索要嫌疑人信息两次被拒
  • “我们还在等待监管部门最新闻周刊关于滴滴事件后的定性” 网约车行业究竟何去何从
  • 中国新闻周刊:滴滴终于把共享经济的好牌“打烂”了
  • 中国新闻周刊:谁来终结滴滴你奈我何的垄断病
  • 新闻周刊关于滴滴事件
  • 我身边的新闻怎么写 最近发生的事写一篇新最近发生的事写成新闻闻
  • 新闻周刊关于滴滴事件
  • 关注滴滴顺风车事件多方引领显主流媒体责任担当
  • 标签: #新闻周刊关于滴滴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