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成金-最美分享吧

登录

石鸻的基本资料、简介、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佚名 举报

篇首语:白米饭好吃,五谷田难种。本文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石鸻的基本资料、简介、分类地位、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石鸻(学名:Esacus magnirostris,英文名:Beach Stone-curlew)是石鸻科大石鸻属的鸟类。

石鸻(学名Burhinidae)是鸟纲鸻形目石鸻科(Burhinidae)多种滨鸟的统称。形似勺鹬,长35~50公分(14~20吋),羽衣褐色,不鲜豔,喜栖于多石的荒地。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有些物种也分布于温带的欧洲和澳大利亚。石鸻虽然是地栖鸟,腿却非常长,有些像水栖鸟。它们的身高在0.54~0.59米,翼展为0.82~1.05米,体重0.65公斤左右。丛石鸻的种群多样性特征非常显著。在澳大利亚北部,丛石鸻的体色主要以红色为主调,巢寄生,巢寄生。

中文学名:石鸻

拉丁学名:Esacus magnirostris

英文俗名:Beach Stone-curlew

命名作者:Vieillot, 1818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石鸻科(Burhinidae)

中文属名:大石鸻属(Esacus)

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 Malay Peninsula and Philippines to n Aust

基本资料

物种名称:石鸻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学名:Burhinidae

科属分类:鸟纲(Aves)、鸡形目、雉科、鹌鹑属

鸟种简介

石鸻

石鸻是鸻形目石鸻科多种滨鸟的统称。形似勺鹬,长35~50公分(14~20吋),羽衣褐色,不鲜豔,喜栖于多石的荒地。腿长,淡黄或淡绿色,跗间关节处增厚,故英名意为厚膝鴴。欧洲、亚洲、非洲、澳大利亚、中美和南美洲共有9种石鴴。头大且宽,故南非俗称大头鴴。眼大,黄色。嘴尖膨大。多夜间活动,黄昏时,发出呜咽般或鸦鸣般的叫声。主要以甲虫和蠕虫为食,但亦吃甲壳动物、蛙和鼠类。善飞行,但通常在地面上,低著头迅速地跑来跑去。每窝产卵2枚,卵大呈椭圆形,产于地面的巢内。石鴴在英国称为诺福克鴴,在南欧到印度和北非一带繁殖。水石鴴产于热带非洲,被称为水大头鸻。双纹石鸻(B. bistriatus)栖息于热带美洲。大头鸻, 即石鸻、礁厚膝鴴或反嘴石鸻),见于印度沿海河流中。澳大利亚产海滩石鸻, 即大嘴石鸻)。

分类地位

石鸻科(Tetraonidae)鸟类是中国传统的狩猎鸟类,属林栖动物,据史料记载,在黑龙江省共分布5种:黑嘴松鸡(Tetrao parvirostris)、黑琴鸡(Lyrurus tetrix)、花尾榛鸡(Bonasa bonasia)、镰翅鸡(Falcipennis falcipennis)与柳雷鸟(Lagopus lahopus),其中,黑嘴松鸡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其余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镰翅鸡在黑龙江省已无分布,该物种在中国已经绝迹至少30年,柳雷鸟在中国数量亦十分稀少,野外极难见到。

外形特征

描述:体大(41厘米)的黄褐色鸻样鸟。黄色的眼睛大而凝神,多取卧伏姿态。翼上白色横纹的边缘上褐而下黑;飞羽合拢时成黑色,飞行时具两道白色条带。 虹膜-黄色;嘴-黑色,嘴基黄色;脚-黄色。

叫声

快速尖厉的pick-pick-pick-pick-pick哨音;以较缓慢的pick-wick, pick-wick音收尾,重音在第二音,略似杓鹬。也作单个笛音,缓慢重复。

地理分布

南欧、北非、中东至中亚。

生活习性

石鸻善走。栖于开阔干燥而多灌丛的多石地带。有时成小群活动。白天休息,黄昏及夜晚很活跃。卧伏地面时头平伸。石鸻的窝通常修筑在树下,一般选择在有朽木、草和灌木丛的地方。丛石鸻喜欢肉食,昆虫、蛙、蜥蜴和蛇都是它们的最爱,有时候它们也吃一些植物。丛石鸻在白天活动和觅食,也有个别的会在月色皎洁的夜晚出来活动。丛石鸻的产卵期一般都在澳大利亚的春季,即在8月下旬到12月中旬。在澳大利亚北部,可能会晚一些。丛石鸻一次产卵2枚,由雌鸟和雄鸟轮流孵化,孵化期在25天左右。

地理分布

在中国非常罕见。指名亚种为留鸟,分布在西藏极东南部高可至海拔1000米;于广东沿海有迷鸟记录。

保护现状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