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成金-最美分享吧

登录

知名人物 吴传钧人物简介

佚名 举报

篇首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本文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吴传钧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传钧



吴传钧,地理学家、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在学科建设、学术组织、人才培养以及地理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树。是我国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奠基者。在基??理论建设方面,他提出经济地理是自然—技术—经济三结合的边缘学科,地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等的新论述。主编的 《中国农业地理总论》、《中国土地利用》、《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等专著,为我国现代农业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实施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总目标,倡导地理学为国土整治服务,编有《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 专著,对我国国土研究与规划提出了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近期还主编出版的巨著有: 《中国经济地理》、《现代经济地理学》、《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经济大辞典——国土经济·经济地理卷》。



吴传钧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其父是著名的书法家,还当过大学法律教授、律师和司法官。他自幼受到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思想熏陶。他少年时正是我国遭受帝国主义的宰割和侵略,出于朴素的爱国愿望,他立志一辈子走 “科学救国” 和 “教育救国” 的路。还在念初中时,听地理老师介绍孙中山先生的 “建国方略”,“为了发展我国的实业,大规模建设国家,不仅要在沿海地区开辟一系列大型港口,在内地具备条件的地方开设工厂,开发矿藏,还要把铁路修建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使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出于对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的憧憬,激发了他学习地理学的兴趣。特别是后来,在江苏省立苏州高中读书时,得到了该校前校长、我国地理界老前辈胡焕庸先生的启发,决心专攻地理学。1936年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大学地理系,从此他终生投入地理研究工作。1941年刚毕业,又考入该校研究院,成为该院地理专业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45年春,经考试,获得了全国地理专业惟一一名公费出国留学机会。经当时英国文化协会驻重庆代表、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罗士培 (P.M.Roxby) 教授介绍,进入以研究远东地理为中心的英国利物浦大学深造。

1948年夏,吴传钧在利物浦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使他增强了从事地理学研究的能力,为实现其远大的抱负奠定了基础。当时国内正处于动乱之中,他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返回了自己的祖国,进入在南京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所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此他一直坚持在这个岗位上致力于地理学的研究工作,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在他50多年的科学研究中,由他负责的课题研究成果,数据可靠,资料翔实,立论确当,分析入理,措施具体,为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重大建设工程布局,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基础数据和图件,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他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发表了大批论著,涉及生产布局、土地利用、农业地理、地理学综合论述、区域规划、国土整治和人文地理等领域。其中有不少是在国际会议和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英文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地理界的重视。由他主编的《Geography in China》 (中国地理学) 一书,是国际地理界了解中国地理学进展的主要参考书。

着力发展我国农业地理学与土地利用研究



吴传钧的学术研究,广泛涉足于人文地理学的所有研究领域,但主要侧重于经济地理和土地利用。他认为: “在世界160多个国家或地区中。中国人口多、耕地少,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而农业生产有异于国民经济其他生产部门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交错,它和地理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受资源状况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极其明显。在我国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的情况下,地理学研究更应该面向经济建设,为农业服务。这样做,既可以发挥学科优势,又能够在生产实践中促进学科发展。而土地利用是人类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的具体反映,是地理学应着力研究的问题。”基于这样一些认识,50多年来,他对这两个领域进行了多层次、多类型、多尺度的研究。最早他的三篇学位论文内容都属于这两个范畴。1941年的学士论文是《中国粮食地理》,1943年的硕士论文是 《四川威远山区土地利用》,1948年的博士论文为 《Rice Economy of China》(中国稻作经济)。

吴传钧主张: “农业地理学是以研究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50年代他进行东北地区农业区划和土地利用研究。紧接着,在60年代开展了以全国农业区划为中心的工作;70年代初期,到大兴安岭地区进行宜农荒地资源的考察,又到东南、西南和西北各省区进行农业生产典型调查。随后,他发起编写 《全国农业地理丛书》。这是在 “文化大革命” 极其困难的时期,由他负责设计,组织全国8个地理研究所,24个大专院校的地理系科研人员共340人,历时11年协作完成的总共28部系列专著,755万字,是一部系统性、综合性、科学性、基础性、生产性均较强的大型系列科学论著。他主编的 《中国农业地理总论》 (63万字,科学出版社,1980年),首次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观点,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特点、水平、潜力及地域分异进行了综合分析及理论概括。其中对商品粮基地建设的论证为生产部门所采纳,具有深远影响。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翻译出版。这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其后的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工作奠定了基础,为全国各省区计划部门农业生产部门部署和规划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传钧认为,土地利用是研究农业地理的核心,为农业布??规律的具体体现,并且是人地关系表现最为具体的景观。因而他研究农业地理即从土地利用入手。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即着手南京市土地利用的调查研究,并编制了我国第一幅大比例尺彩色土地利用图。到了80年代,他受中国科学院委托,主持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的研究与编制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 (科学出版社,1990年) 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的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集,是由他主持组织了全国41个单位300人历时十年完成的。其特色是: (1) 系统反映我国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特点和分布规律,图文并茂,便于应用参考; (2)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是整个研究的核心,他创造性地设计三个层次、66个类型,使图幅底色、符号、注记协调统一,多层次、系统而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类型和特点,超过了美、英、日、苏 (前) 分类设计水平; (3) 利用多元信息,把现代遥感、航测技术同实地调查方法有效结合,采用大中比例尺逐级缩编,系列成图,保证了高精度,在国际上创造了新范例。该图集的设计水平、分类系统的制定、图载信息量均居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土资源管理、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力综合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此图还制定了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制图规范,从而推动了1:50万分省图及1:400万全国图的编制。

开创经济地理学科局面,为国土开发整治做出重要贡献



吴传钧的研究领域,不只局限于经济地理和土地利用,而是顺应国家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的形势,来确定其研究课题。如建国初期为配合铁路建设承担过铁道部包头—银川—兰州的经济选线调查和配合水利建设参加黄河流域规划; 国家 “一五” 和 “二五”期间参加了中苏两国科学院合作进行的 “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 以及 “华北地区工业布局”研究。“六五” 和 “七五”期间,他提出地理学要为国土开发整治服务,并多次组织或主持这方面的学术讨论。虽已年逾古稀,他仍计划在 “八五” 期间,主持“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

他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经济地理室、经济地理部。50年代受竺可桢副院长委派赴前苏联考察,参加前苏联科学院生产力研究委员会组织的综合考察,并对前苏联经济地理学进行系统研究。他认为,中国学习前苏联地理学存在片面性,不同意经济地理学属于经济科学。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体会,1960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 《经济地理学——生产布局的科学》 的论文,提出: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关系非常密切,是具有自然—经济—技术三结合特点的边缘科学。” 这以后依据发展与实践,80年代初又进一步提出,经济地理学不应是以生产配置为主的狭义生产地理学,而应以研究经济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为中心,包括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广义经济地理学。他所倡导的这一新内涵,明确了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和任务,在理论上确立了经济地理学应有的地位和它在实践中的独特作用,它为全国经济地理学界所采纳。

国土开发整治是80年代初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务。他认为,国土开发整治的总目标是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正是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两者应有机结合。他指出: “国土整治所涉及的资源合理利用、大规模改造自然工程的可行性论证与后效预测、地区建设和生产力的总体布局、各项生产和生产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以及不同地域范围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等问题,归根结蒂,是要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资源、人口、环境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地理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从事国土整治工作,可以促进地理学的理论研究。” 于是,他不顾自己年迈,亲临青海和贵州等一些省区进行国土考察,为进行国土开发整治当参谋。他还担任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和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学术刊物的顾问等,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同时,他积极动员地理界投入这项任务,多次组织全国性跨学科的学术讨论。他认为人类活动空间与时间上可能产生更广泛、更长久的链锁反应,需要重新确立人类对自然的行为规范,树立新的环境观。他主编的《经济大辞典——国土经济·经济地理卷》 即体现了把经济地理与国土经济两大学科视为互为辅佐、密不可分的学术思想。他所编《田地开发整治与规划》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国土规划的专著,不仅总结了国内外国土开发整治经验,而且对国土规划的理论、程序、目标体系、国土规划的地域分析和经济分析,以及国土规划的评价方法、模型建造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并提出了我国国土开发整治方案。

发展中国人文地理学,确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建国50年来,地理工作者为国家经济建设开展了资源考察、区域规划、铁路选线、农业区划、国土整治等多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惜于未能在众多的实践基础上,把理论研究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以致在地理学本身的理论建树方面,成绩不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吴传钧汲取国内外地理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掌握了地理学的发展趋势,高瞻远瞩,倡导地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为了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科学,要正确处理在我国地理科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两种不平衡现象,一是强调专业化,而忽视了地理学的综合研究; 二是重视自然,而忽视人文。我国现代地理学在解放初期,是按着前苏联的模式,以自然地理学为主体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对人文地理学采取了地理虚无主义的批判,不仅使这门学科受到了摧残,而且也影响到地理学对人地关系这一中心问题研究的正常开发。而世界上除前苏联以外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把人文地理学作为发展重点。“文化大革命”后,1978年我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之后,客观上要求把协调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关系的研究摆到重要位置,发展人文地理学势在必行。吴传钧为扭转我国地理学 “重自然轻人文” 畸形发展的局面、恢复和振兴人文地理学,做了大量促进工作。

1979年他和李旭旦教授率先提出振兴人文地理学,一道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人文地理卷》,组建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他支持创办全国第一所人文地理研究所和 《人文地理》学术刊物,受教育部委托主持全国人文地理学研讨班,为大专院校培训急需师资。1980年他在全国地理大会上宣读《地理学的特殊研究领域和今后任务》 的论文,提出 “协调好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当前最重大最迫切的全球问题,研究人地关系既是人文地理学的立足点,也是人文地理学者的用武之地,还是人文地理学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倡导“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应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这一见解已被全国地理学界所认同。

卓有成效地组织全国和国际地理学术活动



吴传钧除了从事科研工作之外,出于关心开创中国地理学的新局面,还不辞辛劳地参与了中国地理学会的领导工作,还当选为其他6个全国性学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或顾问; 受聘于3个兄弟研究所和8所大学地理系,兼任名誉所长、研究员和教授; 担任《地理学报》等7种全国性学术刊物的主编、副主编或顾问等职。在他的主持下,多次召开了全国性的有关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土地利用、国土整治的学术会议,推动了全国地理界和有关学术界的交流,促进了地理学科有计划的发展。

吴传钧在国际地理界也享有很高声誉。他曾单独或率领我国地理代表团出访过很多国家,进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解放前,他到过印度、英国、法国、瑞士、捷克,新中国成立后多次访问前苏联。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或短期讲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先后访问了美国、日本、泰国、意大利、匈牙利、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西班牙、前民主德国、新西兰和香港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他组织过中国科学院、中国地理学会与国外有关单位联合召开的 “土地资源评价和合理利用”、“地区发展规划”、“人文地理” 和 “城市地理” 等国际学术讨论会,以及中国和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双边学术会议。尤其是1990年8月,他成功地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国际地理联合会亚太地区会议,受到了近一千名与会者的称赞,为提高中国地理工作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于1991年5月荣获周培源国际科技交流大奖。

吴传钧应联合国大学 (东京) 之聘,担任校长顾问委员和科研协调员。他还参加联邦德国出版的《Geojurnal》 (地理学季刊)和美国出版的《China Geographer》 (中国地理学家) 等专业学术期刊的编委工作。

他凭借自己在国际地理界的影响,做了许多沟通中国和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工作。尤其是,为恢复我国在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合法席位,他进行了多年不懈的努力,经过艰苦的协商和斗争,终于在1984年第25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得到了圆满解决。1988年在悉尼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理大会上,吴传钧以最多的票数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的副会长,成为该会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籍领导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身体力行,细心培养地理科学人才



吴传钧在繁忙的工作中,最关心培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地理学研究接班人这件大事。他不仅经常到各个大学里讲课,指导地理爱好者撰写论文,辅导身边的年轻同志,而且还从1960年起,先后培养出一大批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国土整治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如今他们均已迅速成长起来。其中有的被聘为研究员,有的已成为国内某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吴传钧和新结识的青年同志第一次谈话,总是先谈一个立志问题。他强调 “人不可无志,而且要立大志,有了理想才能一步一步向着一定目标奋斗,才能卒抵于成”。他认为,地理学是??门脚踏实地的学问,不仅要 “读万卷书”,系统吸取国内外前人的宝贵经验,而更重要的还要 “行万里路”,多做野外考察,多做社会调查。他本人从40年代初在四川调查土地利用开始,有时徒步,有时骑马,有时蹬自行车,有时搭大车、汽车,跑遍全国各省、区,不辞辛苦地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再加上他在国外考察的经历,对国内外各地的地域差异性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正是他对地理研究最大的发言权。他要求青年一代也要争取一切机会到野外去,到基层去,以求取得感性认识,然后再阅读他人的著作,就可加深理解,知所取舍。他常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知,才能增长才干。”

吴传钧十分重视研究方法的革新,认为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需要引进和应用数量分析、模拟方法、系统仿真、遥感遥测、电脑机助制图等先进方法,应和地理学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绘制地图等传统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飞跃,使地理学研究更具有科学性,以便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他热切鼓励并全力支持中青年地理学家多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同时,他鉴于我国地理学前一时期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要求中青年同志在完成一项研究之后,要拿出三项成果: 一是根据任务要求,写出调查或研究报告; 二是汇总调查素材,编写区域地理等方面的资料; 三是总结提高,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撰写理论文章。这样做,不仅推动了地理学的理论研究,而且使中青年地理工作者在实践中更加成熟。他为人耿直,而又和周围同事亲密相处,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大家都愿意和他共事。

吴传钧作为一名科学家,具有崇高的品格。他勤奋治学,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献身科学。几十年来,他一直坚守在科研岗位上,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建设、坚持任务带学科的方向,为发展中国的地理科学而奋斗不止。为了表彰他的学术成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多次给予表扬奖励。近年来他还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简历



1918年4月2日 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36—1941年 就读于中央大学地理系,获理科学士学位。

1941—1943年 考入中央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获得理科硕士学位。

1943—1945年 任中央大学地理系讲师。

1945—1948年 留学英国利物浦大学,1946年兼任该校地理系讲师,1948年得到哲学博士学位。

1948—1949年 回国入南京中国地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49年 中国地理研究所在解放后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

1950年 加入九三学社。

1956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1957年 到前苏联科学院生产力研究委员会进修。

1958年 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由南京迁至北京,成立经济地理研究室,任室主任。

1960年 开始招收经济地理硕士研究生。

1961年 任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1985年 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起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1年 由中国地理学会增选为副理事长。

1981—1983年 应东京联合国大学校长之聘,任该校顾问委员。1983年起任该校科研协调员。

1981年 招收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专业博士研究生。1987年起指导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4年 任《地理学报》主编。

1986年 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1988年 率中国地理代表团参加在悉尼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理大会,当选为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会长。

1991年 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院士)。

1992年 参加编写的《全国海岸带的海洋资源综合调查报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5年 主编的《中国土地利用》专著及《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 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主要论著



1 吴传钧.中国粮食地理.商务印书馆,1942.

2 吴传钧.威远山区土地利用.四川经济季刊,1945,2 (1).

3 吴传钧.Rice Economy of China.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论文,1948.

4 吴传钧.英国的地理教育与地理事业.地理学报,1949,15 (2-4).

5 吴传钧.西康藏族自治州.三联书店,1954.

6 吴传钧.铁路选线调查的初步经验.地理学报,1955,22 (2).

7 吴传钧.黄河中游西部地区经济地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6.

8 吴传钧.黑龙江省黑龙江及乌苏里江地区经济地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年.

9 吴传钧,周立三等.甘青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区划初步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8.

10 吴传钧等.东北地区经济地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9.

11 吴传钧.经济地理学——生产布局的科学.科学通报,1960.

12 吴传钧,胡序威等.中国热带作物布局的理论探讨.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2.

13 吴传钧等.地区综合考察和生产力发展远景的研究.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2.

14 吴传钧主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4.

15 吴传钧主编.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0.

16 吴传钧.地理学的特殊研究领域和今后任务.经济地理创刊号,1981.

17 吴传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逐步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专业化.地理学报,1981.

18 吴传钧.The Transform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China.The Environment:American and Chinese Views,Muthuen,1981.

19 吴传钧.Deline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Regions.China Geographer.1981.

20 吴传钧.因地制宜,整治国土.国家计委国土局,国土研究班讲稿选编,1982.

21 吴传钧主编.Land Resourc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1983.

22 吴传钧等合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人文地理学卷)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3 吴传钧主编.Geography in China.Beijing:Science Press,1984.

24 吴传钧.国土开发整治区划和生产布局.经济地理,1984.

25 吴传钧主编.Regional Planning in Different Political Systems—The Chinese Setting.Rubr University.Bochum,1984.

26 吴传钧主编.北京市土地利用.北京市农业区划办公室,1985.

27 吴传钧主编.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Land and Water Management.Alberta University,Canada,1987.

28 吴传钧.中国城市发展的回顾与前瞻.人文地理,1988.

29 吴传钧主编.经济大辞典(国土经济·经济地理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30 吴传钧主编.人文地理研究.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31 吴传钧与周立三等合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北京: 地图出版社,1989.

32 吴传钧,侯锋.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3 吴传钧.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 Its Problems and Prospect.GeoJumal,1990,20 (4).

34 吴传钧.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Its Achievement and Experiences.Geo-Journal,1990,21 (1—2): 7-12.

35 吴传钧主编.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0.

36 吴传钧.机遇与挑战——90年代的地理学 (序言)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7 吴传钧,蔡清泉.中国海岸带土地利用.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专业报告之一.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3.

38 吴传钧主编.重负的大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9 吴传钧主编.自然科学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地理科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5.

40 吴传钧.吴传钧自述. 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 (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郭传杰,葛能全,张玉台主编)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580-582.

41 吴传钧,刘建一,甘国辉.现代经济地理学.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42 吴传钧主编.中国经济地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43 吴传钧主编.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吴传钧文集.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8.